当前位置:三门峡市水利局 > 媒体关注 > 文章详情

河南三门峡:以高质量发展“成色”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姿色”

发布时间:2020-09-25 10:37 查阅次数:626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经济日报 2020年9月23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初秋时节,绵延的河南三门峡黄河河道旁,水光潋滟,景色宜人,无限绿意掩映着花香鸟语,处处生机盎然……一条“绿色飘带”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飞花迷眼,一幅壮阔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黄河流经三门峡206公里,形成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分别占河南省的28.9%、25.9%、42%,在黄河流域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安澜润中原,景色廊道伴崤函。三门峡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突出高质量发展方向,初步探索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转型之路。

1-1.png

以“治”保安澜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而“豆腐腰”正处于中原河南,存在“二级悬河”、主流游荡多变等安全隐患。

1957年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用,是中国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

站在三门峡大坝前,黄河水奔腾咆哮,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三门峡市深入实施“四水同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加大三门峡大坝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对三门峡库区上游实施禁封治理,对三门峡市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山洪沟治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三门峡重点推进总投资42.61亿元的黄河18条一级支流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73.26亿元的三门峡全域山洪沟综合治理及地质灾害处理工程;总投资66.16亿元的黄河(三门峡段)河道及岸线综合治理工程。”三门峡市市长安伟介绍说。

“水颜色变了,没毒了,近两年冬季白天鹅都有5000多只。”在灵宝弘农涧河入河口处的三门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北营村村民激动地表示,据灵宝市水利局副主任科员王建武介绍,从今年三月份开始,三门峡市最大、也是全省第五大黄河支流弘农涧河全流域治理行动加码,沿岸10个乡镇、80多个村庄正在截污纳管或布设污水处理设施。如今,弘农涧河全部7个断面检测点,均达到Ⅱ类水质。总投资10亿元的弘农涧河生态调水工程,带动6条黄河支流治理,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50万立方米。

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最先感知黄河的变化,很多人直呼:快不认识黄河了。从前,这里的黄河上漂浮着渔家乐船,岸边是农家乐,滩涂上是鸡鸭鹅,几乎让黄河不堪重负。如今的黄河,河清岸绿,美景连线。

这背后,是当地干部群众不懈的努力付出。在黄河河道清理整顿中,463艘船只被清理整顿,11处码头周边违建予以拆除,51处非法采砂点全部关停。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辖区内沿黄33家铝土矿矿山企业采取专项治理整顿,完成矿区恢复治理面积1.55万亩。

据最新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段河水平均含沙量由2017年29.1kg/m³,变为2019年的9.1kg/m³,减少了70%,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其中6个断面水质为Ⅰ-Ⅲ类,为优良水体,占比85.7%。1月至6月,7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2.9%,三门峡市境内河流水环境质量总体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总达标率稳定为100%,实现了由浑水黄河到清水黄河的嬗变。

以“修”兴生态

与众多黄土高原城市一样,三门峡生态廊道的两边有很多“塬”,如何利用当地地形地貌写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章,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

翠绿山水染塬边,诗画廊道展新颜。沿函谷关一路行至三门峡大坝,绿树成林、花海绿草铺满地,湿地与水域被绿意包裹……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三门峡率先建设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按照“一廊三段多节点”的总体布局,把一个个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

“黄河三门峡段有多长,生态廊道就有多长。”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介绍说,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190公里,共分三期建设。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建成沿黄108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

登上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景区”六号观景台,俯瞰群山连绵、黄河蜿蜒,层层梯田绿浪翻滚,好一幅山河壮美的新画卷。焦家岭下,三门峡人用金森女贞和黄杨,组成五个大字“黄河我爱您”,喊出了人们最质朴的心声。

“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3月17日开工,仅18天就推出了11公里景区环线道路路基,2个月完成近万亩高标准生态梯田土地整理,并种植上丹参、油葵;春季绿化面积3500余亩,栽种雪松、油松、五角枫、金叶榆等各类苗木20余万株。”三门峡湖滨区区委书记亢哲楠介绍。

高庙乡大营村54岁的张志远和45岁的刘铁娃正顶着大太阳为绿植浇水,往年都在外地打工,今年的疫情把他们挡在了家里。张志远说:“今年大坝在搞林草综合治理,俺村六七十号人都在这里种树。”男工的日工资120元,女工100元,三个月他俩都挣了一万多元。

刘铁娃还在黄河边流转土地种了60亩葡萄,早熟的品种已经开始采摘了。“往年都是摘了拉到城里卖,折腾几次才能脱手。修了生态廊道就是不一样,好多人骑着车来园子采摘,一天下来也收入1000多元。”

据亢哲楠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只是黄河生态廊道建设中的一个点。其他项目还包括沿黄公路铁路文化公园、沿黄生态廊道、中流砥柱干部学院、中流砥柱博物馆、三门峡大坝景区提升工程等。

刘南昌介绍,预计通过3年左右时间,将完成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将三门峡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治理保护、黄河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

秋风送爽来,丹桂飘香至,绿水绵延去,青山相向开。随着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的不断延展,三门峡市的“绿色飘带”已经蔚为大观,恰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镶嵌在黄河岸边。

1-2.png

以“产”促发展

三门峡因河而生、依河而建、伴河而兴,城市的根脉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三门峡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在全速推进。

“我们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脱胎换骨式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增效、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刘南昌介绍,2017年以来,全市经济增速连年实现7.5%以上增长、居全省“第一方阵”,发展势头良好,开放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优良。

集聚创新资源,催生新发展动能。三门峡市发改委提供数据显示:2020年,该市计划实施项目159个,总投资约1956.23亿元,涉及生态环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产业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目前,已开工107个项目。

——护生态,建设沿黄绿色屏障。实施了总投资约465.63亿元,包括61个子项目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依托渑池县成功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的重大机遇,以建设“无废城市”为目标,实施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对赤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建筑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环境友好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提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始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同时,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重点实施总投资7.53亿元三门峡城市水系连通工程;总投资66.81亿元,包括7个子项目的三门峡灌区改造利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总投资106.51亿元的金卢(鸡湾)水库、大石涧水库等11个水库建设工程;总投资17.06亿元,包括7个子项目的三门峡中水回用及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聚优势,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依托黄金、铝资源优势,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重点谋划实施产业载体平台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281.65亿元;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60.91亿元;中乌合作创新园(一期)、豫陕合作先行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开放合作项目5个,总投资112.3亿元。切实通过一系列补短板、强优势项目的实施,使三门峡的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在提出建议时,刘南昌表示,将三门峡市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作为国家试验示范区,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推进此项工作,给予政策、科研、人才和资金支持,并以三门峡水库为示范,从国家层面推动黄河已建水库库容恢复和泥沙资源利用产业化,探索一条河流治理后工程时代水库泥沙淤积防治和有效库容长久维持的新路子。

千重绿浪舞岸边,百里黄河靓姿色。三门峡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三门峡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三门峡市将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以生态保护为根本前提,长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把黄河建成一条生态河、经济河、幸福河!(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葛洋)